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1384、相见 (第2/7页)
着二十七块五毛钱在六十年代的京城是勉强可以活下来的。 就这样的生活,也比农村强太多了。 六十年代京城低保水平是每月五块钱。一般来说,国家发放的低保标准,就是保证一个人饿不死的水平。wap..OrG 比如现在,22年,京城低保是八百块钱一个月。一个月八百块钱在现在的京城能活下去吗? 只能说把几乎所有钱都用在吃上就饿不死。 秦淮茹的工资平均到一家五口人身上也就是五块五毛钱,比低保水平高五毛钱。 按日均收入来算,就是一天九毛钱。 这时候最次的棒子面等粗粮差不多是八九分钱一斤,哪怕每天的收入全部用来买粗粮,也只能买十斤。 十斤粗粮够她这一家五口一天的伙食吗? 不吃饱的话是够的,这真不夸张。 那时候吃饭没有菜,没有油,更别提荤腥了,只靠粮食扛饿,消耗之大是现代人很难想象得到的。 哪怕像是贾张氏这样的老人要是敞开了吃,一顿也能轻轻松松吃掉一斤多粗粮。 这在现代是不可想象的,现在一个成年男人有可能一顿饭连二两面条都吃不完。 像是棒梗这样的半大小子,正是长身体的时候,一顿饭吃得比成年人两顿还要多,食量惊人,所以有“半大小子,吃穷老子”的说法。 秦淮茹日均收入九毛钱也不能光买粗粮,顿顿吃粗粮是很难下咽的,所以也得吃点“二合一(粗粮和细粮混合在一起)”。 而且还有水电煤柴米油盐,家里缝缝补补各种开销,她这点儿工资也就只能保证一家老小饿不死。 想要让孩子不至于顿顿挨饿,有学上,有新衣服穿,她就只能想尽一切办法钻一切空子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