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352章 (第2/3页)
楚孑也没太想好, 只说道:“我还是想要了解一天之后, 再综合评判。” “那好, ”杜大姐又?给楚孑倒了杯茶,“我?就讲述我?看到的,你来想想吧,我?们澜苍的经验可能?也未必适合清源村。” “好,”楚孑也为杜大姐倒上茶水, “您讲就是了。” 之后,杜大姐便一点一点讲述起来。 1966年的时候, 杜大姐只有16岁, 那时候她家庭情?况比较好, 父母都上过?学,虽然?算不上什么高级知识分子,但给她的视野高度也是别的家庭给不了的。 当时,正好是各个?公社都在招工的时代?,所?以杜大姐就被东郎公社选入,之后便派到景迈县了。那时候景迈县的老县长?非常有远见, 认为他们这些村县想要?致富,必然?要?发展茶叶, 于是就从各村各寨抽调了近100名识字儿的青年,上山学习茶叶扦插育苗以及种植技术。 那时候这算是一个?苦差事,景迈山上连房子、水源这些都没有,更别提电和煤气了,所?以只能?集体住在之前部队留下来的房子里。 当时因为条件艰苦,所?以基本没有女青年报名参加,有零星几位也因为生活不方便都离开了,杜大姐就成了独苗,是唯一留下来的女青年,老师怕她住在集体宿舍不方便,于是费劲心思,给她安排在了老乡家里。 可老乡家离景迈山上还有距离,杜大姐就不得不每天早出晚归,要?走六公里多才能?到他们开垦做工的地方,甚至还要?去?山上盖房子。 景迈山经常大雾、大雨,可这些也没有阻挡杜大姐的脚步,就这样每天往返12公里,在路上常常要?花四五个?小时的时间?,日复一日的坚持着。 别说是女生了,就算是很多男生不用走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