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和_分卷阅读275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分卷阅读275 (第2/4页)

的户部官员不会未经大理寺审讯就被摘了脑袋。

    若要继续追究,又为何会派夏尚书去浙西治水?

    治水是工部的活吧?让一个成日同钱粮账册打交道的户部官员主管水利工程建设,不说委派顾问,连个帮手都没有,未免草率。 就算夏尚书爱好广泛,博览群书,学习过相关知识,也不代表能将理论完全用于实际。

    一旦延误治水的关键时期,关乎成千上万人的身家性命,岂能如此儿戏!

    工部的奏疏如纸片一般飞往北平,工部尚书,左侍郎和员外郎都有治水经验,在奏疏中自请同夏元吉一起奔赴浙西。三个不能一起去,去一个也好。

    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上,永乐朝的多数官员尚能保持清醒的头脑。官场倾轧,政-治-斗争都可以暂时放到一边,先解决大事才是根本。

    人无完人。

    不失大义,略有私心,人之常情。如此,皇帝才会放心安排工作。

    要是人人都如-篡-权之前的王莽一般,走路都能用尺子量,皇帝才该睡不安稳。

    工部尚书的奏疏快马加鞭送到北平,朱棣的回复也很快,维持原命。

    简单一句话,一事不烦二主,就是夏元吉了。

    这下子,留京官员更摸不透天子到底是什么心思。到底是看重夏元吉一个人,还是释放给所有户部官员的信号?能不能给个提示,好让大家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安排。

    可惜朱棣不是一般人,想完全猜透他的心思,难度不下于徒步登上珠穆朗玛峰。

    留京官员猜不透天子的意图,心中打鼓。关键人物,户部尚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